你选择去一个地方最大的理由是什么
美食?美景?
反正我是会奔着吃的翻越千山万水的
给你这个黔江美食地图
来一场舌尖旅行
黔江人文荟萃,生态宜居。巴楚文化交汇于此,土家苗汉等27个民族交汇交融、共生共荣,绘就了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。
目前共有2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数目和种类均位居重庆市各区县前列,涉及传统音乐、舞蹈、传说、技术等多方面内容。其中,南溪号子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在黔江的非遗名单中也不乏美食
如鲜香的黔江鸡杂
翠绿的斑鸠叶豆腐
酥软香脆的牛肉铺
....
说起都要流口水啦!
1、黔江鸡杂
黔江鸡杂是重庆是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属于传统传统技艺类型。它是一道极富地方特色的名菜,黔江鸡杂的发展已达150余年以上,黔江鸡杂已从黔江走向了整个武陵山区,走向全国。成为黔江享誉重庆乃至全国的一张“美食名片”,也是为数不多被冠以地理标识的黔江美食。
教你一眼辨别是不是正宗的黔江鸡杂
由于鸡杂的名气不断扩升,在外地也能见到不少黔江鸡杂店,区别其他地方,本地的鸡杂更香,原因是全程不加水煮,用油煮,还有本地特有的正宗泡菜,让鸡杂的荤腥味全无,刚端上桌的鸡杂鲜香飘逸。
黔江鸡杂煮熟后,用文火边煮边吃,里面的泡菜越吃胃口越好,土豆越煮越有味道可添加白菜、豆芽、冬瓜、青菜等素菜,形成别具特色的一道土家菜肴。
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尝到正宗的黔江鸡杂,现在还有了能带走的鸡杂,想给远方的朋友同学带点特产再也不用担心带不走了。
2、黔江牛肉脯
制作秘方
黔江牛肉脯传承巴人牛肉制作秘方,从宋朝时期制肉师起,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,到民国初期传承到倪明山祖上(目前只有倪明山、倪明河在继续传承黔江牛肉脯传统手工技艺),精选其黄牛后腿精瘦肉为原料,采用唐宋时期制作方法,而又增加杀菌消毒工序精制而成。
透明薄片、玫瑰的色泽让人垂涎欲滴。丰富的营养、特殊的口感使之为席上佳肴,是馈赠亲友的天然名贵礼品。老少皆宜,被认为来黔必买的旅游特产。先后被评为“中国优质食品”、“重庆名牌产品”、“重庆市消费者最喜爱产品”等荣誉称号。
3、濯水绿豆粉
黔江人几乎每天必吃一顿的主食
早上吃一碗热乎乎的绿豆粉一整天都元气满满
绿豆粉工艺
土家绿豆粉主要是用石磨或打磨机将大米和绿豆磨出粉浆后,用漏斗一圈一圈在平底锅内旋转,烙一两分钟起锅就是一圈一圈的粉条,下锅焯一下根据口味加上牛肉、鸡杂、杂酱等一碗美味的绿豆粉就出锅啦。
黔江绿豆粉最为有名的当属濯水古镇的濯水绿豆粉。濯水绿豆粉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在游览濯水古镇的同时,吃一碗独具特色、传统手工制作的绿豆粉,大饱眼福之余也可以大饱口福。
4、黔江渣海椒
渣海椒在武陵山区及西南地区,传承在白石乡已有500年的历史。以当地的红辣椒和玉米面为主要原料,沿用土家族、苗族人民传统的“倒匍坛”腌制技术隔氧发酵,然后经过配辅料、蒸炒而成。
一招学会做渣海椒
在黔江人看来,渣海椒是土家先辈赐予自己的传家宝,每一道制作工序都是一段记忆和感情的延续。当秋天辣椒成熟的时候,便是制作渣海椒的最佳时节。
1.将红海椒用清水洗干净晾干水分,
2.用刀将其剁碎之后拌入盐、生姜、少许大蒜等佐料,
3.然后凭自己的口味喜好放入海椒量约二分之一的玉米粉或是糯米面。
4.拌均匀之后立即装入陶制的坛子里,按紧,用干净的稻草或玉米衣壳塞紧,再用竹条盘住坛口,倒置于一个盛有清水的陶盆之中,让其密封发酵。
约一两周之后,一坛子略带酸味,香气扑鼻的渣海椒就算大功告成了。
做好的渣海椒吃法多种多样,最好吃还是将渣海椒作为炒菜的伴侣,那样可以将它的味道发挥到极致。例如渣海椒炒回锅肉这道菜,经过旺火的炒制,被逼出来的肉汁慢慢地浸入渣海椒里,那味道是十分具有杀伤力的。
5、斑鸠叶豆腐
斑鸠叶豆腐也被称为“神豆腐”
斑鸠叶豆腐制作
武陵山区阳光充足、四季分明、雨量充沛、植被繁茂、野生菌菜种类繁多,是世界上少有的未受污染的绿色植物园。以前夏季植被最茂盛的时候人们就上山去寻找制作“神豆腐”主要原材料——斑鸠树叶。
斑鸠树叶跟一般树叶外形相似,差别只在于斑鸠树叶自带一种淡淡的药草香,生长在丛林中。有经验的农民很容易找到,一般人却很难寻找到。
采回的斑鸠叶用清水漂洗一下,冲去尘埃,千万别用力清洗。
然后,用力捏压叶子直至叶浆流出,再用布包好树叶挤出汁水,最后用土灶中的草木灰加水混匀,逼其清水倒入其中,静待汁水凝固即成。
“神豆腐还真是神了,只是树叶的汁水跟草木灰的混合便成就了一道清凉解口的美食。”央视美食栏目主持人难以置信地说,“最重要的是没有草木灰的味道。”品尝之后还不忘补充一句。 “神豆腐”就是“神”,说它“神”在于的制作工艺很简单,在于它细嫩爽口,入口即化,大热天放冰箱里冷却后,加上海椒等作料尤其爽口。
黔江美食历史悠久
除了这些非遗美食还有很多
酸鲊肉,地牯牛,糍粑,小南海大闸蟹
农家腊肉,南瓜鱼....
哎呀,太多数不过来啦
等你来品尝咯!